李大钊故居坐北朝南,成长方形,南北长55.5米,东西宽18.2米,占地1010.1平方米。四周用十字花墙眼封顶的青砖围砌。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致,三院一体,层次清晰。建筑格局合理,古朴无华,实属一座明清以来具有乐亭民房建筑风格的一宅两院的穿堂套院。故居由南到北分为三进的宅院。
走进大门,可直接进故居前院,迎面安放着李大钊烈士的铜像。台级高耸,松柏、鲜花簇拥,庄严肃穆。李大钊目光炯炯眺望远方,仿佛向世人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东面是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南有一猪圈。西面有两间敞面碾棚,内有过去家中用过的一盘石碾和大小两块石碑。较大的石碑记载了大清光绪十三年华岩寺前置买香火地的经过,苍劲匀称的字体是由李大钊的父亲李任荣21岁时写成的。较小的石碑是李大钊的祖坟上的墓碑,从碑上可以考证出李大钊的祖先是1404年(明永乐二年)从山西奉诏迁到这里,进而推断出大黑坨村已有近600年的建村史。
进二门为中院,有东厢房三间。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就诞生在此房的北间屋。室内陈设展出的板柜、掸瓶、座镜是李大钊母亲周氏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南面两间一明,摆放着当年李大钊母亲使用过的织布机一架。*南间放着一祖先龛。里面供奉着李大钊祖先及父母的牌位。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东面三间是李大钊长期居住的屋子。内屋两间一明,室内陈设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生活气息,按原来的生活风貌陈设展出了李大钊祖先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还有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同时还陈列展出了李大钊生前使用过的茶叶筒、茶盘、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时买的一对樟木书箱和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时使用过的一把藤椅。樟木书箱是李大钊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并携手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藤椅是李大钊首传马列播火种的见证,当年李大钊就是坐在这把藤椅上"妙手著文章"。西面三间正房及三间厢房是李大钊三祖父李如璧的住所。
过正房是后院,后宅又从中间用丈高的十字花墙眼的青砖院墙从南到北分为两院。两院各有样式相同的后大门,一宅两院的特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后宅的东院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敞面的棚子。厢房是李大钊家中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这里读书、写字、作文章,因此也称作李大钊童年的书房,室内依然展出李大钊使用过的方桌和书架。棚子是当年家中放家具和备杂物用的。
李大钊故居,不但是李大钊同志诞生和幼年、少年成长的地方,而且是他和夫人赵纫兰成婚安家生活过的地方。1920年,李大钊同志筹备建党,工作繁忙,才把夫人接到了北京。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后,他的夫人赵纫兰多次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把孩子们抚养成人,赵纫兰不得不从北京返回故里,就这样赵纫兰与孩子们又在故居生活了六年。
现在,李大钊故居的前院、中院、后院分别栽种了当年李大钊十分喜爱的藤萝、丁香、白玉簪等多种花木。每年4、5月间,前院的藤萝、中院的丁香竞相开放,置身院中,花香沁人肺腑。人们睹物思人,观花敬人,对先烈无比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李大钊故居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被国家、省、市、县评为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几年来,到李大钊故居参观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多,广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各界领导和各界群众。先后有100多所大、中、小学把大钊故居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定期到这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还相继接待了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及港、澳、台等客人的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