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高3.7米,宽5.7米,长9米,重达501吨的墨玉石“神龟”在河北省曹妃甸区柳赞镇蚕沙口村神龟潭正式落成。李连君摄

高僧为巨龟开光

神州第一龟落成剪彩典礼

经过国内众多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重达501吨重的“神龟”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柳赞镇蚕沙口村神龟潭精彩亮相。当地官方称,这将成为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旅游文化新的地标。
拥有超重“神龟”的神龟潭坐落在渤海湾畔该村妈祖庙西侧,占地200亩,总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神龟”采用墨玉石材质,高3.7米,宽5.7米,长9米,重达501吨。并将于3日至11日中国·曹妃甸第二届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期间对外免费开放。
对于神龟的渊源,河北省民俗学者朱永远介绍说:“蚕沙口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漕运码头,其海洋民俗文化源源流长。传说,昔日此地有先民田桑,下海网得小龟,悯而放生。海湾有千年神龟,感念人间大善,知恩图报,其时有渤海黑龙。兴风作浪,水淹百里,以扩海疆。为救苍生,神龟与黑龙斗于海天。鏖战久久,神龟力竭,半空跌落,乃以身伏地,化作巨丘载起落难人群。任孽龙肆虐,奈水涨丘高,神龟受命,百姓逢生……”
在当日举行的“神州第一龟”落成剪彩典礼上,唐山市曹妃甸区柳赞镇镇长赵广善表示,在举办中国·曹妃甸第二届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前夕,按照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精心打造了别具一格的神龟潭。将深入挖掘妈祖和沿海渔家民俗文化,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据了解,5月3日至11日,中国·曹妃甸第二届妈祖之光文化艺术周期间将同时展示中国民间12大类传统海洋民俗活动。
蚕沙口是渤海湾的一个小渔村。位于河北唐山滦南县城南约25公里的一个小渔村,世代以海上渔猎为生。古时,这里是海运避风之地和海河转运码头,为江南商船去河北必经之地。因蚕沙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往来商船多避风于此。唐太宗李世民东巡时曾在此驻扎。

妈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且水性不凡。一生在民间治病救灾,扶贫济困,护海助航,被人们尊奉为神,建祠祭祀。之后,又相传屡 屡 显 圣,履 海 救 船,呵 护 漕 运。宋元明清各代,屡受朝廷册封,初为“夫人”、后为“天妃”、再为“天后”,封号屡加,随之,妈祖庙,起莆田,出福建,渐次在两广、江浙、上海、天津、冀辽、齐鲁,沿海地域,均建庙宇。
蚕沙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必经之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的避风港湾。史 载,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于是装载漕米、竹纸、杂品的江浙、闽粤商船纷纷驶舟北上。蚕沙口南滨渤海,西邻泝河,北连滦河,远通直沽。而成为海河转运的知名码头、是当时江南诸镇商船行河北必达之地。又因蚕沙河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故,江南商船、米槽海运多避风于此,故,又是蜚声海客的天然避风港。
原天妃宫坐落于蚕沙口村西,坐北朝南,同对面的蚕沙口古戏楼相望。始建以来,历经明永乐、清乾隆年间和民国十年三次扩建修筑,殿堂巍峨,神像俨然,蔚为壮观。
天妃宫正殿,悬“碧霞元君”金字匾额,为民国十年扩建修筑时大书法家华世奎所提。字体阳刚,飘逸不群。殿堂迎面朱红通天大柱上有对联一副:
厚德仰坤元,
化为寰中光日月;
资生扶泰运,
威加海外息风波。
www.qulaoting.com 乐亭旅游接待官网 乐事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