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您好,欢迎来到乐亭旅游接待官网!
首页 >> 乐亭文化 >>
 

乐亭文化-乐亭风俗习惯

38.7K
时间:2015-03-05 16:50 作者:Arvin 乐亭旅游接待官网

第一节
婚嫁一、结婚(一)旧式结婚旧时代,乐亭县男女婚嫁向以“门当户对、贫富相宜”为传统。议亲不用婚书,—言为定。媒人根据两姓经济状况相当,属相相合,进行提亲。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则邀媒为证,互相宴请,名曰“会亲”。还有指腹为婚者,即在孕期商定:两家所生,同性结拜,异性婚配。结果婚后性情不投,造成悲剧者甚多。娶童养媳者也较普遍。结婚彩礼,多以布帛、钏钗、耳环、戒指等物为赠,以钱财当彩礼者甚少。富有者、在婚前几天男家以衣裳、食品、首饰为催妆礼,送至女家,并告知婚期。娶亲、以迎亲为普遍。新婿带陪客飞车轿、鼓乐队前往女家。女家则以茶宴(糕点)相待,也称摆茶架。之后,新婿带陪客起身在前,新娘上轿随后,新娘家送亲者同行。当日夫家门前准备一个草把、一张弓、八支箭,等新郎回来到门前下马(车)后,向草把射3箭,象征驱凶。然后,夫妇拜天地,拜双亲和交拜。喜日,夫家亲朋好友赠礼晶或钱财、联幛以贺喜。夫家设酒宴款待来宾和娘家送亲者。宴毕,客散。送亲者,宴后带上回礼返回女家。两家距离不论远近,概忌留宿。次日早晨,拜婆家祖先(牌位)和长辈,参见大姑或小姑、妯娌等。早饭后、依次到庄上亲友家和族家叩拜,谓之“拜庄”。第三天,娘家来接、夫妻同去,谓之“回门”。新婿登堂拜岳父岳母,女家置宴招待,好事的小妗子、小姨子常在饺子里暗中包上辣椒或盐、油等物,做上暗记,想办法让新婿吃上,籍以耍笑。住一两日或三天,夫妻回本家。过年正月,在“老填仓”前五、六天,女家和其近亲密友蒸制白面“仓龙”和大饽饽送到夫家,名曰“送正月”、也称“送仓”,将面制仓龙置放于仓房,大饽饽分送给夫家亲友。旧社会,因贫富不等,结婚仪式繁简悬殊,富家迎亲时花轿数乘、大马数匹、喜日酒宴丰盛。贫家单轿匹马或以车代轿,仪式简单。至于娶童养媳、只是定一吉日,娘家把人送来、晚上人洞房,第二天早晨将发辫梳成发髻,即为完婚。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旧婚俗,提倡婚姻自主、男女自由选择对象已成社会风气。六、七十年代, “左”倾思潮泛滥、在婚姻问题上出现了“唯成份论”,或以对方职业为前提。女方要高价彩礼形成潮流,八十年代、风气有所转变、男女双方选择对象注重志向与兴趣相投。进行方式,多为介绍人牵线,然后男女见面商谈,也有男女自由恋爱、争得家长同意即可定婚,结婚。在彩礼上,除少数人还要高价彩礼外,大多是男女双方互赠纪念品。结婚时,男方或双方出钱买些常用家俱。结婚仪式也剔除了一些封建糟粕。(二)新旧夹杂式即在旧仪式基础上,迎亲由骑马坐轿改为用自行车、拖拉机、汽车接,当庄结亲的步行。新婚夫妇穿上新服装,佩戴大红花,亲友奉礼贺喜,送钱或赠物。主人以酒菜、烟、糖、茶招待,并按宾客要求让新娘点烟、剥糖,让新郎新娘唱歌、握手嬉戏取乐。在酒宴土,新娘新自逐桌向宾客敬酒。(三)新式婚礼1、机关,厂矿常用婚礼不迎亲飞不待客,只举行结婚典礼。首先由主婚人、证婚人讲话(自由恋爱者可略讲)接着是新郎飞新娘介绍恋爱经过,表示理想,最后吃喜糖。仪式上也有人戏耍新人。逗笑取乐。2、集体婚礼两对以上结婚者、共同举行婚礼谓之集体婚礼。多由男方所在村、机关单位主办。地点,一般在礼堂、乡政府或工地上。仪式上:男女介绍恋爱经过;宾客代表致贺词,领导干部提希望;主办单位赠礼品。晚上演电影酬谢。这种仪式省钱、省事、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但因缺乏组织与倡导多故而时兴时辍,还没形成主流。3,旅行结婚结婚登记后,男女双方去城市或名胜古迹处游览一次,回来后即为婚成。一般多到外地亲友家住几天,顺便走亲访友,这一形式已由县城发展到农村。二、改嫁旧时,男尊女卑。男丧妇、可以续娶,女丧夫则不可改嫁,谓之“守节”。因而年轻妇女守寡一生者甚多。寡妇要回避各种吉庆场合,处处遭人歧视。倘有因生活很艰难或公婆虐待而改嫁者更是被人所耻笑u建国后,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寡妇不再受歧视,改嫁事属正当,并且有权支配和带走原夫家应得的财产。贤慧妇女一向同公爹、婆母和睦相处,若因改嫁致公爹、婆母无依靠时,便带老人改嫁,或经老人同意,在本家招婿共同养老扶幼。总之,丧夫改嫁不受任何限制。三、男到女家落户有女无儿者招婿,旧时称为“入赘”亦叫“倒插门”。 “入赘”者被乡人小看、视为无能,受家族欺侮,终生难以抬头。自婚姻法贯彻后、女子男子享有同样继承权,男到女家落户受到法律保护。尤其是八叶‘年代大力提倡计划生育、女娶男不但不受歧视,而且享受优待,允许生二胎。这样便解除了做父母的为有女无儿的忧心。1973年到1985年全县已有1470对男到女家落户。

第二节
丧 葬旧社会丧葬仪式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人死后设床置幛,停尸于外屋(过堂屋)地北东铡、并给死者穿寿衣,男戴寿帽飞女缠包头、面盖白绢、头南向仰卧。子孙穿孝衣守其侧,哭泣尽哀。早晚祭奠,用猪、羊头或着馔行三献礼。大门外挂“裹头”以示丧。停尸三天(有的一天)入殓停棺待葬。贫家或死者缺少后人者一天即入葬,曰,“一天拱”;小康人家一般办三天(头天晚入殓,第二天开吊,晚上“送行”,第三天早饭后“出殡”入坟安葬)富有人家;七天、一个月、或二、三个月者不等。人死那天,用白纸写帖通知亲友。谓之报丧。、亲友接丧帖后,携带祭品去吊唁。或用素帛写挽联送之,贵戚阔友多送绸缎质料幛子。朋友来吊唁给白孝帽、亲眷则给孝衫。办丧仪式,贫、富繁简不等。富者家丧高龄父母时,当家人首先将村里头面人物请来协商,拿出多少钱,办多少天、怎么办。议妥后,即由村里头面人为“执事人”去操办、分配角色,各执其事。首先搭席棚、扎纸人、纸车、纸马、金银库、九连灯等。然后定仪式:停灵“开吊”、“做道场” (请和尚、道士念经)、 “家祭” (念祭文)、“接大宾”(选请有功名的举人、进士或任过知县以上告老还乡而又名望颇高的人为“大宾”)。 “点主”,是由大宾用笔蘸朱砂在神主牌上(死者牌位)王字上点上一点即成,也叫“成主”。 “送行”也称“送路”。一般在出殡先天晚上举行。仪程是:由孝子(4人)抬着莲花椅(纸扎)椅上放死者的“裹头” (上写其姓名、生年月日及标志年岁的纸条,如70岁者纸条?2条,内有天一条地1条)。椅后尾随死者的亲友,前方有8名,男孩手持荷花灯引路,后边是九连灯(少者4对飞多者30多对)中间是乐队。鸣罗开道,来到庄外五道庙台上,举行向死者告别的仪式,逐个(亲友)叩头向死者(裹头,也叫生前树,代之)行告别礼,孝子跪两旁叩谢,有司仪人指挥。礼成,绕庄二、三个行至十字路口西行道将荷花椅及九连灯等堆烧,死者亲属等哭号一番,逐归。 “出殡”,将死者棺材抬至墓地,亲属及亲友们随行并哭号,下葬填土时,大声哭叫,填土堆成坟后,停哭而归。“园坟”,葬后3天孝眷去园坟(开门),在坟堆上前后方用秫秸杆折成的门各插,3道谓之门。死者有功名业绩者,亲族为之立石碑,铭刻其生平。由于受封建传统影响,民间丧葬风俗带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如,看风水、定阴宅,年老(66岁以后),未逝先备棺材。父子之间,子先死不许入祖坟,男子未婚而死必须寻得未婚而死之少女成“婚” (冥婚)后方能人祖坟。儿媳先死于公婆者也不能人祖坟,待公婆死后迁入。未婚女儿更不能人祖坟。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封建迷信,实行殡葬改革。殡葬仪式去繁就简,封建迷信色彩大部分清除。机关干部死了,单位给开追悼会,亲友送花圈、幛联等。从七十年代开始多本县机关干部死后,均火葬。逐步向农村及城镇的民众推行火葬,到八十年代城镇居民,死后‘均火葬。沿海一带村庄,一是距火葬场较远,再是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和执行制度不坚决,故土葬者履禁不止。

第三节
节 令一春节旧时称春节为过年,辞旧岁:,迎新春,‘欢庆丰收,热闹非凡,是一年里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中旬开始,农家碾米磨面、蒸饽饽(俗称“掏米”)、杀鸡鸭宰猪羊,做新衣买新帽;赶集上店办年货,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即扫房),屋内贴年画飞门口贴春联。大年三十儿,农户各家中午吃干饭、粉炖肉,晚上吃煮饺谓揣“元宝”,合家聚饮守岁谓“喝年酒。烧香摆供祭祖先,放鞭炮驱瘟神、迎财神。彻夜不眠谓之“守岁”,以求来年人财兴旺。大年初一,早饭吃蒸饺。饭前祭祖先,焚香叩拜。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来拜年的小孩压岁钱。邻里相拜贺;互道“过年好”,—说吉利话“见面发财”等。整日穿新衣、吃好饭。节后,携礼物走亲访友多持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初五除外,谓破五,不出门) 。新中国成立后,改旧年为春节。机关、厂矿企业单位放假3天,同家人共度佳节—,节前开展拥军优属活动。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步废除,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不断增加,如:下棋打扑克、打兰球、看电影等。食品酒菜比旧时大为丰盛。乡邻亲友来拜年,则以香烟、糖果、水果、瓜子等招待。而长辈给小辈的压岁钱,仍在盛行。二、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旧时称之为“破五”,认为这天不吉利,如无特殊事情不串亲、不出行,晌午包饺子称之为“捏破五”。新中国成立后多此情渐消,因为吃饺子已成家常便饭。三、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称灯节。这夜晚放花灯,放焰火,祭天地。敬宅神。午饭吃饺子、晚饭吃汤园《俗名元宵)夜晚家家门口挂灯笼,儿童手提花彩提灯,相戏耍至深夜。从正月十四日起到正月十六,连3日晚上挂花灯,放鞭炮。较大的村镇举办耍龙灯、扭秧歌、踩高跷飞跑旱船等花会。新中国成立后,灯节的迷信色彩逐渐革除;代以健康酌宣传社会主义为内容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以满足群众的节日文化娱乐要求。三、填仓日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旧时称为“填仓日”也称“老填仓”.农家早起,以柴—灰在院内地面围(画)成园圈,象征粮食囤;圈中放五谷少许,上履以砖石,谓之填仓,以祈五谷丰登粮满仓。五十年代后,此俗已除。四、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日,相传为龙王上天之日。·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意谓头年停雨期将尽,“雨水”节气已临,龙王休期已满,观在抬头行动,准备上天降雨。旧可多让儿童这天人学就读,以应吉兆,将来能成“龙”。当日,用油煎薄饼谓之“煎虫儿”意谓将虫子煎死免除虫灾;以烟薰物可防虫咬、厨灶没苍蝇。这天,妇女停做针线活,恐穿龙头龙眼不吉利,实际是籍以争取妇女休假一天。 “媳妇媳妇别发愁,还有二月二龙抬头”,意谓正月虽过(正月里妇女不做针线活),二月初二还能休息一天。富裕人家这天多吃春饼,以应节气。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节日除吃好饭改善生活外,无人再搞迷信活动。五、蟠桃会农历三月三日,旧时为蟠桃会日.乐亭县城关—带盛行这个节令.这天,近居滦河沿岸村民,于落日后去察看河水明暗情况,以卜当年滦河是否发水,.明则水少、暗则水多。解放后.政府对滦河屡加治理,滦河多年未发大水,故此俗已消。六清明节清明节,又名“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遇难周游列国,于途中历经艰辛。跟随重耳的臣子介子推,在饥饿无食充饥时,割自己的肉为重耳充饥保命。后来重耳回国得君位,重赏并加封其随臣,却把介子推忘掉。子推并末计较,遂奉老母隐居于绵山。当晋文公(重耳)想到介子推传见时,知其隐居绵山,屡请不来见,便令人放火烧山逼子推出.迨荆棘烧成灰尽时,始发现母子两人尸骨。文公仰天长叹。为纪念子推奉母至孝,不计较官禄的高尚情操,晋文公下令举国上下在这天不动烟火,吃寒食。因之,定此日为“寒食节”。子推母子烧死之日恰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清明节为扫墓祭祖之日,儿女为逝世长辈上坟(添土)烧纸,并压纸条于坟顶。解放后,烧纸哭坟的陋俗大为减少。每逢清明节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到烈士陵园、李大钊纪念馆悼念烈士并扫墓,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七,庙会旧时农历四月初八,是乐亭南关娘娘庙会日、四月十八是安各庄、周坨新庄子等大庙也有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为阎各庄镇三皇庙盛会。庙会日远近男女多来朝拜进香求福、求寿或求子,颇为热闹。盛时,天津、北京之商号届时带绸缎布匹飞五金、农具飞食品各类商品前来赶会兜售。有时还唱大戏,一连几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喧声冲天,可谓盛况如炽。其它庙会还有二月初三常庄等地的老爷(关帝)庙会:二月十九白沙坨等地的老母庙会,十月十五庙会等。这些庙会虽无四月十八、二十八那么热闹,但所在各地亦接亲迎友来逛会,并备美食佳肴款待。颇盛极一时。注: 娘娘庙,供奉琼宵、云宵、碧宵姊妹彳三。三皇庙,供奉天皇。地皇、人皇。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传说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投江自尽的纪念日。屈原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楚国君王听信奸臣谗言,使政府腐败都城陷落,国家将要灭亡,屈原悲痛欲绝,纵身投入泪罗江。人们驾舟打捞,一无所得,为了纪念他,人们便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俗称五月单五),用箬竹叶或苇叶、荷叶包粘米为粽子投入江中,以饱鱼虾,使之不食屈原尸体。后则沿袭成俗。又据民国《乐亭县志稿》记载: “五月五日,比户插艾,悬贴纸葫芦,儿童系彩丝,日“百岁索”,饮雄黄酒,谓避恶物进口3亲朋互馈角黍。 (即粽子)建国后,插艾子,饮雄黄酒等习俗活动基本不兴,包粽子,蒸饽饽改善生活,则一直延续下来。九,六月六俗谓“六月六看谷秀多”年景好坏至此可以验知,当日天气热则兆丰收,冷则多雨歉收。建国后此俗已无。十、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少女陈瓜果于庭院,乞巧结彩,或对月穿针或注水碗中,撒针照影以试巧拙。建国后此习已绝。十一、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七、八、九三个月为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正中。中秋之夜,月色迷人,此时五谷杂粮相继成熟,举目遥望田野一片金黄。为了喜庆丰收,待月出 家团圆吃月饼,摆酒宴喝酒赏月;并视月之明暗验来年元宵之晴雪。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是日陈瓜果,月饼祭月,亲友以月饼馈赠。离家在外者多赶回家中团聚,故该节有团圆之意。建国后祭月之俗已除、吃月饼赏月之习犹盛。十二、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俗谓重阳节。绅士大户多蒸糕菊酒相赠,登高宴饮。农家老人有夜游散步之习。建国后此凤已废。-十三、十月一农历十月一和清明节一样,也是上坟祭祖之日,是日各家剪纸衣,祭时焚之,衣。建国后此俗已渐消失。十四、腊八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初八为“腊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日。他是右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二十九岁时,他痛感人世生、老、病飞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便出家修行,创立佛教。后来寺院取江米,豆类做粥供献之。佛教传人中国,人们沿用了佛寺风俗,便于此日用五色米飞豆、枣、栗等煮成粥,叫腊八粥。且章女在这日穿耳孔。建国后此俗渐失,而多在此日改善生活 。十五、小年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当日夜晚,家家户户在灶前摆桌案,置灶糖、年糕飞香烛飞席篦马、席篦狗等祀之,谓之辞灶或日“祭灶”。灶旁墙上贴灶王爷神纸(像),两侧贴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吉利。解放后剔除。以上为乐亭县传统节日。新的节日。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飞“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 “十一”国庆节飞新年等,除机关团体按时举行纪念活动外,不少城乡群众也在当日改善生活,—以示庆贺。

第四节
礼俗一问候乐亭文化发达,民素重礼貌,相见主动打号呼。早晨见面问:“起来啦”,饭后相见问:“吃啦?”或“吃了没有?”;晚辈见长辈有的也问:“你老喝酒啦I”,平时相见问:“干啥去?或说“到家呆会吧!”;送客时说: “慢点走”或“有空再来”,客人则说:“请留步”,或“别送了”,“回去口巴”,“有空到我家去”。久别相见说:“总没见到你了,你好吧。”亲朋相见还问长辈好。分别前问对方有事没有。近年由于五讲四美的开展,“您早”,“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别客气”等新型礼貌用语已在全县城镇广泛运用,并逐步推广到乡村。二、尊称 乐亭县人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长辈平辈都呼以尊称。有排行的一般按排行尊称,如:大伯,二大伯、三大伯,大姑飞二姑、三姑,大哥、二哥、三哥。路遇生人或求人办事,年龄较大的称大爷、大伯、大叔、或大婶、大妈,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称大哥,大嫂、大姐,比自己年龄小的称大兄弟、大妹子或小朋友。也有对生人称为先生的。解放后多以“同志”相称或称“老同志”, “小同志”等。近年来称“师付”极为流行。三、礼节乐亭县人民注重见面施礼,旧时有作揖的,有脱帽鞠躬的;比较普遍的是点头示意。解放后,一般皆点头示意、在庆典和纪念场合,一般行鞠躬礼。同志久别相见行握手礼。四、走亲 乐亭县亲戚朋友之间素重往来,称之为“串亲戚”。或多日不见乘假相聚寒喧叙谈,或探亲问病。赠送礼品,一般为点心,罐头、酒、水果等。看病人也有拿鸡蛋、挂面者。宾主互相问候,拉家常、谈世事,共进午餐。而后客人给主人留下礼品回家(亦有住几日者)。受礼时多主人总要推辞一番,最后常按习俗给客人回些礼品。五、待客 乐亭人待客,热情实在。客人来家,先请抽烟、吃糖、饮茶等,然后备好酒、菜、饭款待。先上酒菜,主人陪客人饮洒叙谈,酒足用饭。客人吃完后,酒、菜、饭必要有剩余,不能吃光喝光、且主人要后撂筷、否则即被视为对客人不够礼貌。六、送月子(亦称下奶或打听月子)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小人降生三天后,至亲好友,尤其是产妇娘家近人,送些芝麻、糕饼、油炸果、白面、猪肉、挂面、红糖、鸡蛋等物米祝贺,称为“下奶”。娘家还带些婴儿衣类。较富有的亲朋则赠送手镯、长命锁、项圈等较体面贵重的饰品。主家以美食相待,并给客人回礼、回饭。解放后,送月子之俗犹存,但礼品较前有异,一般只送些营养品不再送饰品。七、过生日旧时,乐亭县人对过生日以贫富、长幼之别而相异。富裕人家,老年人过生日颇为讲究,届时设宴备酒招待亲戚朋友。官绅大户之家,老人过生日称“做寿”。讲究排场,豪奢备至,大摆宴席;说书、唱戏办堂会。亲朋送寿桃、寿面,寿糕或幛子。乐亭向有做六十六和庆八十大寿之俗,更胜过一般做生日。成年人以下者过生日,吃些好饭好菜,就算了。但小孩过周岁时,要准备好花、土、书、锄等物;是女孩,则加一把剪刀,置于天地神牌前、全家烧香磕头,然后把小孩抱到神位之前,使其随意取拿所备之物,取书者则被认为日后必喜欢读书;男孩取花者则好色喜淫,取土者不成人;取锄者必尽力耕作。女孩取剪刀者,必喜女工手巧。—周岁小孩过生日俗称“抓周”,但不普遍。解放后过生日的习俗虽未尽消,但迷信色彩已经基本革除。八、贺新居旧时以建新居为大事,新屋上粱时贴红联,放鞭炮以示趋古避凶,兼示祝贺上粱大吉。迁入新屋时,一般人家还要再次祝贺,称为乔迁之喜。亲朋邻里也要送喜联,写贺词表示祝贺,·主人请茶请酒以示谢意。解放后此习已无。

第五节
饮食服饰一、 饮食旧社会乐亭人民生活贫困。县境地少人多,再加生产落后,每年所产粮食不足半年所用。贫舍人家常吃糖咽菜。乡间习惯是日长三餐,日短两顿,一般是早晚稀粥,中午的饽饽面里加菜糠,由于本县以产高梁、玉米为主,所以饮食以秫米、玉米面为常。磨点麦子面则留作待客、节日、生病时吃用。鱼肉除少量富家外,一般人家是吃不到的。民国戊寅以后.粮食涨价不止,乡民买不起粮食,常以吃疙瘩面、萝卜片、菜团子为食。遇到灾荒年更有以树叶、树皮、豆皮、野菜混杂充饥者。新中国建立后,乐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水利,开发沿海滩涂,实行科学种田,特别是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丰收,副业收入大幅度增加。现时,南部沿海村庄多栽植水稻,均以大米为主食。中、北部多种小麦,则以面粉为主食,馒头,烙饼、面条、面片、花卷、饺手已成为家常便饭。食油、肉食需用量空前增加,每逢年节或待客,桌上酒、肉、菜十分丰盛。旧时,除少数富家外一般农户皆无喝开水和饮茶的习惯。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常备有开水,也讲究喝茶水了。冰棍、雪糕、汽水已成为夏季群众不可缺少的冷饮。食用桔子汁、罐头、也已非病人专享。二、服饰所谓服饰,是指衣服和装饰,是人类的文明的标志之一。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服饰有不同的特点,它和社会风尚,物质生活基础,意识形态,经济地位等紧密相联,旧社会只有少数有钱人家夏穿纱绸,冬穿皮裘,广大劳动人民只能以旧染新,以大改小,里面倒换,拆棉为单,装单做棉,补丁缀补丁,可谓新三年,旧三年,拆拆补补又三年。1、衣服款式乐亭历来在外做事营商人较多,所以外地时髦服装款式流入较快。旧时少数富户男子穿长袍、马褂、戴皮帽或礼帽。女子穿旗袍,衣料为绸缎或洋布。一般农民都是穿土布衫、土布袄,不论长袍短衫都是长园领,有大襟,从脖领处至右臂下缀蒜疙瘩扣。民国初期男子穿对襟布衫,棉袄胸前开口缀蒜疙瘩扣,口袋缝于前面左右下端,亦有棉袄口袋缝于两侧腋下内层者,称“插兜”。男女裤子都是掩裆裤,用裤腰带系住裤腰。亦穿套裤者,即用毛皮做裤腿或做成棉裤腿没裤裆,冬天套在夹裤或薄棉裤外面,系在腰带 上,各种裤子的小口(即裤腿),用一寸宽的腿带子缠扎,俗称“扎腿”,一般农户的衣服料为土布,颜色通常为黑蓝二色,儿童和青年女子喜欢穿红、绿颜色。建国后,工业、交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制布逐步代替了土布。现时的确良。涤卡、涤纶在全县城乡已普遍穿用,并向呢子、毛料方向发展。衣服款式也大有改进,旧时的前襟袄褂和“掩裆裤”除老年人尚有穿者外,一般上衣为制服、中山服·、学生服等,下衣为西裤。夏季有背心,汗衫,青年女子有的穿裙子。春秋有秋衣、线衣、呢龙衫。冬季有绒衣、毛衣、棉衣和大衣,近年青年男女出门多穿风雪衣、皮夹克、呢子外衣等。八十年代衣服款式更繁多新颍了。西服也由县城迅速发展到乡柯,颜色也有单一色向五颜六色方向转化。2、鞋袜样式旧时,一般人所穿鞋皆为家庭妇女手工制做,布料多为黑色土布,式样,男子棉鞋有云字头鞋、二皮脸鞋、毡子鞋、五眼鞋;夹有皮鞋、圆口鞋、尖口鞋。女子棉鞋为二皮脸鞋;夹为尖口鞋。裹脚女人穿小脚靴子,民国时期从关外传入了“i汇篮鞋》。建国后,做鞋所用布料多用条绒、平面绒、礼服呢。样式除沿袭了一些旧式样外,多了方口鞋飞带有松紧口的“懒汉鞋”。从六十年代开始,塑料鞋底,塑料凉鞋普普遍盛行。旧时各式粗糙的毛底布鞋逐步被式样各异的机制鞋所代替。现在有防水胶鞋、运动球鞋、各样机制布鞋、涤纶鞋。塑料凉鞋、各式皮鞋。并都由平底发展为高跟或半高跟。旧时的布袜、线袜从七十年代开始逐步被各种花色的尼龙线袜,丝袜所代替。现今的鞋袜不仅美观舒适,而且经久耐用。3、头饰帽冠清朝,男人留辫子,民国改元剪了辫子。富家子弟和教员,学生多留分头、背头。一般人剃光头,帽式有礼帽、瓜皮帽(帽头)、毡帽,皮耳扇帽、三块瓦帽等。建国后,除老年人剃光头外,一般男子都留分头、背头、平头或学式头,戴军便帽,八十年代前进帽逐渐流行。一般男子多留“自由式”发型,青年中,流行大长发。旧时少女扎辫,婚后挽纂。建国后,妇女发型有很大变化。不论婚否皆有扎髹髹飞扎小辫、梳短头者。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青年发、烫发盛行,并出现了披肩发。妇女头上罩的有纱巾、头巾飞围巾。近年,不少女青年戴起了各式绒线帽。

第六节
居住、用器一、居住旧时,县城及各镇瓦房约居少半,乡村则为千分之一,一般皆为平房。正房多为三间,两居室、一灶间,也有4间或5间者。厢房多是3间,也有对面厢房6间者。贫家因宅基地窄,正房也有一间半、两间或一间的。门窗多用纸糊。室内以石灰刷墙,顶棚一般不加修饰。大户人家佣人居于外宅或二门外下房。为了冬季取暖寝室多是火炕。院周围以砖石垒墙或用秫秸夹栅子。一般人家大多为一院多户。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八十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各机关工厂建起了职工家属院,县城建起了职工住宅楼。居室宽敞明亮,夏季凉爽,冬天有暖气。有的单位职工,住房论单元,每个单元备有厨房、寝室飞餐厅和厕所。乡村住房绝大多数为砖石彻墙、柁檩结构的平房。三间正向,一明两暗,即中间开间盘灶为外间,左右盘炕为寝室。少数也有两间、四间或间正房的。乐亭房屋建筑不但注重坚固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以石奠基砖墙到顶,即从地面起垒一米左右料石,然后砌砖到顶,门口两边是精雕细刻的迎风石。现在不仅屋有前窗,而且前门两侧多安抱门窗。原来糊纸小棂改为能开能关的大玻璃窗。多数人家夏安纱门、纱窗,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有了水刷石墙、瓷砖砌墙,还有的带走廊。整个房屋划成待客室飞厨房、贮藏室、寝室等几个房间夕式样别致,美观大方,地板大多为水泥磨面,经济条件好的也有水磨石地板。院落建设近年多以砖石围墙,也有的建成四合院。二、用具 炊具:旧时舀水的葫芦瓢,盛饭用的木马勺和瓦盆,分别被现在的铁制或铝制的水舀子、饭勺、饭盆及搪瓷盆所取代。使用起来既轻便又美观。既卫生又经久耐用,有的人家还用上了电炉子、煤油炉子、热得快等,城镇居民用上了电饭煲、煤气罐飞电冰箱等。家俱:旧时富户有条椅、方桌、圈椅太师椅、大立柜,一般农户只有小坐柜、小板凳等几件简陋家俱。建国后,特别是八十年代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许多人家备有板柜、写字台、沙发,闹钟、挂钟、自行车、电视机、电凤扇、洗衣机和收录机。组合家俱也逐步由城镇发展到农村。

第七节
娱乐旧时夕每到正月夕县城乡镇多演办秧歌、高跷飞狮子老填仓为止。还有乐亭皮影戏、乐亭大鼓书等。乐亭皮影:以驴皮静膜剪刻人物、器具飞花木房舍、车马刀枪等,并敷之五彩夕缀以签丝,起台架布棚夕张纸脸,燃灯头于内夕幕内演员按影卷(剧本)演唱。行当:生、旦、净、未、丑俱全。乐器有:四弦琴、阮咸、锣鼓牙拍等等。影卷内容多为劝善怨恶夕有利社会教育。乐亭皮影已盛行于京津唐和东北。乐亭大鼓: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敲打梨花板,按词本演唱别创腔调。新中国建立后,皮影、大鼓、秧歌等原有娱乐形式广为流传夕又发展起了电影、电视。城镇建起了电影院,乡村有了电影放映队G特别是近年城镇居民普及了电视夕乡村出现了许多电视村,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文娱生活。

本文链接http://www.yousandao.com/zt/210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酒店预订
门票代购
线路预订
推荐线路
推荐酒店
扫描微信号

关闭

《团队旅游》

《住宿预订》

《出团咨询》

《网站合作》